從“舌尖”到“風味” 陳曉卿: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
原標題:專訪《舌尖上的中國》《風味人間》導演陳曉卿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的很多奇跡,無論是知名度、美譽度,還是收視率、播放量,甚至是商業回報和市場影響力,都幾乎無出其右。毫不夸張地說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的巨大成功,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整個的中國紀錄片行業,不再那么小眾、那么苦情。

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是創造這個奇跡的最重要的人。吃貨們“苦熬”4年,陳導的新作終于來了。10月28日,陳曉卿團隊全新推出的美食探索紀錄片《風味人間》在騰訊視頻上線,被不少人看作是今年最受關注和期待的美食紀錄片。
沒變,還是那個熟悉味道
去年10月,在央視工作了28年的陳曉卿正式離職,并隨后創立了稻來傳媒,專門拍攝制作紀錄片。公司重要股東之一是陳曉卿在央視紀錄頻道時期的老搭檔、《舌尖2》的制片人朱樂賢,而朱樂賢現在的職務是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紀錄片中心總監。今年6月,陳曉卿也有了新身份:騰訊視頻副總編輯、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負責人。
在外界的想象中,陳曉卿一定是變了。從電視臺到互聯網,從體制內導演到創業者,從《舌尖》到《風味》……面對記者一大堆的“找不同”問題,陳曉卿的答案卻是“沒變,都一樣”。
“我沒有覺得過去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。人是一點一點成熟的,無論是制作的技巧,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,都會有一些改變,都在往前走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但如果你說,從我供職單位的變化,就能夠看出拍出的片子的變化,那肯定是想多了。一個人是有慣性的,他做的東西有一些習慣,哪怕你努力掩飾,這種慣性還是存在的?!标悤郧鋵Α吨袊洕芸酚浾哒f。
“投身互聯網”的陳曉卿還說,自己一直沒聽懂“網感”是個什么意思?!拔矣X得,全世界的東西只分兩種,一種是好東西,一種是差東西。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出好東西?!彼f。
《風味人間》確實是《舌尖》老班底的再次聯手,除了擔綱總導演的陳曉卿以及《舌尖》的老導演制作團隊,還有李立宏“色香味”傳神畢現的解說和國際作曲家阿鯤意蘊萬千的配樂加持,都讓這檔新節目無處不透露出曾經讓我們口水直流的熟悉味道。
不過,變化還是有的。比如,《風味人間》不再只是講中國的美食,陳曉卿團隊這次將鏡頭延伸到了全球六大洲的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,從法國、西班牙,到摩洛哥、秘魯,甚至埃塞俄比亞、冰島,并且加入了中西方美食的對比,這也是陳曉卿在美食紀錄片上所做的新嘗試。
“我們一直有一個主題:中國從來不是孤島。比如,通過對比中國皖南火腿和伊比利亞火腿,我們會發現其實人類的祖先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,不約而同找到了同一個保存肉類的方法?!标悤郧湔f。
再比如,此次團隊還運用了不少“黑科技”,每秒2000幀的高速攝影機,使用超微觀攝影、顯微攝影等新方式等,這使得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肉在腌制的過程中,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;當豆漿被“點入”鹵水是如何凝結成豆腐。
在陳曉卿看來,一部紀錄片要靠三樣東西與觀眾達成一致。第一個層面是價值觀,即要有一個價值觀正確的故事;第二個層面叫奇觀,即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覺、聽覺上沒有體驗過的東西;第三個層面叫科技,即通過最好的手段將前兩個層面呈現。
據陳曉卿介紹,《風味人間》共7集正片+1集花絮,每集50分鐘。中國內容占70%,國外內容占到30%。8集分別為山海之間、滾滾紅塵、落地生根、肴變萬千、香料歧途、江湖夜雨、萬家燈火和風味之旅。
陳曉卿還透露,不只《風味人間》,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“風味IP”的美食紀錄片呈現給觀眾?!懊髂甑闹黝}會是‘全世界的不約而同’,今年《風味人間》是有三分之一的國外美食,而明年國外的內容會占到一半。我們還會拍谷物星球、啤酒的秘密等等?!彼f,“有的會更偏年輕人;有的會比較逗比,幽默層面會更多一些;有的會跟人類的歷史有關聯。我們也會跟國外的電視機構合作,拍一些比較性感的,專門給吃貨定制的作品?!?/p>
“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”
世間萬物,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。在陳曉卿看來,美食的終極意義在于獲得幸福感。通過美食,人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。而《舌尖》系列成功就在于它不僅刺激味蕾,還打動人心。有多少人從《舌尖》中看到家鄉美食而淚目,你的胃對你的控制力常常會超乎你的想象。
與那些混跡于米其林的美食家不同,“掃街嘴”陳曉卿更喜歡路邊的小館子,喜歡最原生態的食物,而《舌尖》系列關注的也是普通人的故事?!叭饲楸让朗掣薪李^?!彼f。
陳曉卿曾在他的隨筆集《至味在人間》中寫道:“味覺里包含著人情、鄉愁、記憶。所謂思鄉,基本是由于吃了異鄉食物,不好消化,于是開始鬧情緒。鄉愁就是這么簡單。而我們的腸胃其實都有一扇門,是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,無論你漂泊在哪里,門或許已經殘舊,但一直等待你童年味覺想象的喚醒?!?/p>
《風味人間》繼續這個法則?!白詈玫拿朗呈且懈??!标悤郧湎M嬖V觀眾的是,很多美食的制作過程并沒有什么秘密,甚至選材、加工、烹飪都談不上復雜,但就是只有在當地才好吃。這就是法語中說的“Terroir”,英語中說的“You are what you eat”,中國人講的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觀眾會一邊流著口水,一邊對遠方心生向往。因為不去到那個地方,是無法享受到那一方的美妙味道的。
在整個《風味人間》后期階段,陳曉卿瘦了整整15斤。忙碌勞累熬夜還不是最痛苦的,最痛苦的是堪比“割肉”的剪片,而被“割肉”的導演經常心疼得直哭。
據陳曉卿透露,在《舌尖》系列中,成片比達到了150:1,也就是150分鐘的拍攝素材,最終只有1分鐘會呈現給觀眾。而在此次《風味人間》的拍攝中,素材的精選占比達到了200:1。
比如,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的臺灣漁民叉旗魚的段落,攝制組足足出海跟拍了5天,且全程開機,時刻全神貫注,因為沒有人知道旗魚何時出現。但這些拍攝內容最終在正片里呈現的只是短短幾十秒。
雖然“美食有情”成就了《舌尖1》,但《舌尖2》也因為人物故事太多美食太少而遭遇了吃貨們的“抗議”。陳曉卿對此坦言:“我們有時候會被‘撕扯’,眾口難調?!?/p>
美食紀錄片究竟講多少故事和講多少食物是一個永遠的話題?!拔覀兘M織了很多次改片會,有的觀眾認為人太多了,就直接上好吃的,最好一分鐘一個;但有的觀眾則認為,不能只停留在吃喝層面太淺薄,深厚的人文精神哪兒去了?!标悤郧湔f。
紀錄片的春天到了?
據不完全統計,《舌尖》火爆之后,這幾年制作出的美食類紀錄片已有百余部,這是過去小眾邊緣的紀錄片行業從未出現的繁榮。而觀眾也越來越關注紀錄片,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《人生一串》《二十二》……都成為了刷屏的爆款。紀錄片的春天似乎終于來了。
另據市場估算,《舌尖》的投資回報超過了30倍。這意味著,紀錄片終于不再是一個悲苦行業,也可以名利雙收。
在紀錄片圈子里,陳曉卿早已是代表人物,他曾自嘲,稱自己一直是一名非常嚴肅的紀錄片導演,但拍了20多年的紀錄片,一直默默無聞,不知道為什么,拍了一個關于吃的節目,就被大家知曉。這是中國美食的幸運,但也是中國紀錄片的悲哀。
美食紀錄片會火爆,陳曉卿并不意外。畢竟傳奇遠而粥飯近,人生一世,吃喝二字。
“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要拍美食紀錄片?簡單說四個字:養家糊口?!标悤郧湔f,“其實我更想拍社會類的紀錄片,更熱愛拍特別有詩意的自然紀錄片,去跟動物打交道。但是這兩類的紀錄片,不足以讓我養家糊口,所以只能先拍一點讓大家先喜歡的,攢點兒錢再去拍那些對這個地球更有價值、更有意義的紀錄片?!?/p>